DADIDO

Side project | 4 週

專案目標:

打造一個幫助使用者打造理想生活型態的待辦事項管理工具。

專案目標:

打造一個幫助使用者打造理想生活型態的待辦事項管理工具。

專案目標:

打造一個幫助使用者打造理想生活型態的待辦事項管理工具。

我的角色:

我在這次的專案中擔任組長的角色,與兩位研究員和兩位設計師一起合作,除了管理專案進度之外,我也負責主導這次的UI設計。

我的角色:

我在這次的專案中擔任組長的角色,與兩位研究員和兩位設計師一起合作,除了管理專案進度之外,我也負責主導這次的UI設計。

我的角色:

我在這次的專案中擔任組長的角色,與兩位研究員和兩位設計師一起合作,除了管理專案進度之外,我也負責主導這次的UI設計。

產品畫面

專案背景

專案背景

從 0 到 1 設計出一個生產力工具

從 0 到 1 設計出一個生產力工具

這個專案是由我和另外四位設計師組成的Side project小組一起進行,這次我們被賦予了一個特別目標:在四個星期內從零開始設計出一個生產力工具。

我們有幸邀請到幾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幫我們進行專案的線上design review並分享反饋。團隊裡的組員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和國家,所以此專案是全程在線上遠距合作完成的。

腦力激盪

腦力激盪

從自身的經驗出發

從自身的經驗出發

為了確定設計方向,我們在最開始的會議上一起腦力激盪,分享自己在使用生產力工具時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首先要解決的目標是清楚定義出問題,專案才有辦法進一步的發展。

「生產力工具的明確定義是什麼呢?」

「生產力工具的明確定義是什麼呢?」

航行上的第一個挑戰

航行上的第一個挑戰

釐清目標

釐清目標

在專案的初期,團隊在討論的過程中遲遲無法對設計目標有個明確的方向,因此協調組員們的觀點變成了當務之急。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和每位組員安排了一對一的會議,希望可以深入的了解大家的狀況和想法。

在這些討論中,我發現團隊遇到的困難是源於對生產力工具的含義各自有不同理解,以致於對題目有著不同的解釋。因此在開始設計流程之前,我們決定花一點時間達成共識。

「生產力工具是能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管理任務、達成目標的軟體或方法。」

「生產力工具是能幫助人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管理任務、達成目標的軟體或方法。」

了解我們的使用者

了解我們的使用者

以線上問卷的方式來幫助我們了解潛在用戶

以線上問卷的方式來幫助我們了解潛在用戶

在確定了問題方向後,我們便開始進行使用者研究階段,以瞭解用戶行為。為了獲得更深入的洞察,我們設計了一個線上問卷,希望透過這個方式我們可以對用戶樣貌有更清楚的輪廓,並藉此蒐集未來線上訪談的候選名單。

僅僅三天內,我們收集到了32份問卷結果,獲得了有關他們的年齡、職業、希望使用生產力工具解決的問題以及他們的使用經驗等資訊。

目標用戶族群

目標用戶族群

20至40歲的年輕人們正努力地適應並打造自己理想的生活型態

20至40歲的年輕人們正努力地適應並打造自己理想的生活型態

分析問卷結果後,我們整理出了以下發現:

  1. 20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對於生產力工具有著較高的需求。

  2. 生產力工具不僅用於工作,還被廣泛應用於個人生活中。

  3. 生產力工具的使用上最常被提及的需求包括任務組織、資訊整理以及協作功能。

  4. 工具的學習成本過高是用戶們在使用生產力工具時最常遇到的不便。

有了這些發現之後,我們進一步地描繪出了我們的目標用戶族群。

即將進入社會的畢業生

「身為一名剛畢業的學生,我需要一個工具來幫助我對未來人生目標進行排序,確保自己可以在這個生活模式迅速變化的階段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身為一名剛畢業的學生,我需要一個工具來幫助我對未來人生目標進行排序,確保自己可以在這個生活模式迅速變化的階段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辦公室工作者

「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者,我希望可以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在手機上計畫我的個人生活和活動,這樣一來我在回家後就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專注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

「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者,我希望可以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在手機上計畫我的個人生活和活動,這樣一來我在回家後就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專注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上。」

自由接案工作者

「作為一名自由接案工作者,我需要依照不同的案件來對我的任務進行分類,讓我可以有效地同時管理多個項目,順利的和案主合作並不忽略任何重要細節。」

「作為一名自由接案工作者,我需要依照不同的案件來對我的任務進行分類,讓我可以有效地同時管理多個項目,順利的和案主合作並不忽略任何重要細節。」

使用者需求

使用者需求

深入的訪談發現使用者對生產力工具的需求可以拆解成三個層次

深入的訪談發現使用者對生產力工具的需求可以拆解成三個層次

我們選擇了符合我們目標客群特徵的5位使用者進行深入訪談後,發現使用者們的需求有著三個不同的層次:

情感層次

情感層次

年輕人們需要使用工具來整理生活事務,以讓他們對任務更有掌控感。

經驗層次

經驗層次

當工具的功能過於複雜時,使用工具反而會變成一個負擔。

功能層次

功能層次

我們需要打造出一個能夠滿足使用者對事務進行分類、排序和協作等需求的代辦事項管理工具。

我們使用親和圖對來自5名訪談者的100多個data point進行分類,並利用扎根理論幫助我們整理出重要洞察。

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

解方:一個待辦事項管理工具

解方:一個待辦事項管理工具

整理了訪談的內容後我們歸納出了以下幾個功能來解決使用者的需求:

  1. 任務優先順序排列

  2. 任務分類功能

  3. 任務細項拆解

  4. 協作空間

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

在云云競品中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在云云競品中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

我們進一步分析並分類了幾個在線上訪談中被提及的幾個競品後整理出一些發現:

● 活潑美觀的視覺設計和互動細節大大提升了使用者開始使用某項工具的動機。

● 共享功能常常是讓使用者持續使用某項工具的主要因素。

直接競品

直接競品

Reminder

Todoist

Actions

間接競品

間接競品

Notion

Google calendar

主頁

主頁

首頁的地方所有的待辦任務卡片預設會依照建立的時間順序排列顯示,用左滑或右滑的方式可以快速的完成或是刪除任務,不需要將卡片一一打開。另外我們也提供了「由新到舊」、「由舊到新」、「重要任務優先」等排序方式及「顯示共享任務」的篩選方式幫助使用者檢視任務。

在分析其他待辦事項管理產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使用者在修改任務細節之後會習慣性的點擊「完成」按鈕來儲存編輯,而在任務頁面上配置「完成任務」按鈕會造成誤觸的風險,原因來自於使用者對「完成任務」和「完成編輯任務」兩個動作之間的混淆,為了避免這個狀況,我提議使用滑動拉桿的設計來進行完成任務的互動。

行事曆模式

行事曆模式

在行事曆模式下任務卡片會依照被設定的時間順序排列,使用者可以在這邊看到即將到來的任務,並在周歷或是月曆之間自由切換。

而任務卡片上的資訊在行事曆模式下也會自動調整,放大時間相關資訊在視覺呈現上的權重。

群組 主題模式

群組 主題模式

「主題」是一個讓使用者可以將代辦任務進行分類和共享協作的空間,我們提供了5種顏色各5種色調讓使用者可以對主題進行標記。

使用「主題」而不是「群組」的原因在於「群組」是針對共享協作而設計的功能,而「主題」的目標則是針對任務的性質進行歸納,這樣的設計是希望使用者可以藉由這個功能對私人或是協作的任務都可達到分類的目標。

我們相信透過「主題」的概念這個產品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廣泛的使用彈性。

Design review 階段

Design review 階段

在Design review後我們遇到的挑戰

在Design review後我們遇到的挑戰

在Design review的階段,我們前前後後的收到了五個資深設計師的回饋,得到了第三者視角的觀點之後我們意識到目前的設計在某些細節上對使用者來說並不太實用。

為了在剩下的5天時間內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針對了這些細節分別進行了易用性測試,並得出了四個主要的修改方向。

設計調整 #1

設計調整 #1

卡片大小變化和任務優先程度改變之間的互動連結不夠直覺

卡片大小變化和任務優先程度改變之間的互動連結不夠直覺

最初的設計中,我提議透過改變任務卡片大小的方式來提升重要任務的視覺權重,希望透過這個方式可以提高設計的互動性並讓重要的任務在列表中更為明顯。但在Design review和易用性測試的過程中得到的反饋告訴了我們這個互動細節的設計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反而對使用者來說是難以理解的。

在一連串的易用性測試後,我們在數個替代設計中選擇了對受試者來說最容易理解的方案,也就是在任務標題旁加上一個星星標記,並讓卡片的大小維持一致。

Before

After

設計調整 #2

設計調整 #2

任務剩餘項目數量的顯示方式不容易理解

任務剩餘項目數量的顯示方式不容易理解

我們也發現在任務卡片上顯示checklist任務剩餘項目數量的方式並不容易讓使用者理解,從不同的使用者身上得到了「圓底的數字標籤讓我覺得很像是未讀訊息」的回饋,在易用性測試中我們提出了進度條、加上文字說明的調整方案,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受試者都認為放大的數字加上「未完成」的文字說明的版本是最容易理解的表現方式。

Before

After

設計調整 #3

設計調整 #3

改變任務頁面的背景色會影響任務資訊的易讀性

改變任務頁面的背景色會影響任務資訊的易讀性

在第一個版本的設計中我們將任務頁面的背景顏色與其分配的主題互相匹配。然而,由於我們為不同元素提供了多種不同顏色的選擇,不同顏色的配置可能會對任務資訊的易讀性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選擇把顏色使用在任務標題下方的主題標籤上。

Before

After

設計調整 #4

設計調整 #4

行事曆模式下的月曆元件佔用太多銀幕空間,影響任務清單的閱讀

我們一開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日期選擇元件:週曆和月曆,但在易用性測試中我們發現在月曆模式下,日期元件佔用了大量銀幕空間,僅留下很有限的空間來顯示任務列表,降低了使用者在閱讀任務清單時的使用體驗。

後來我們提出了互動式的日期選擇元件,預設狀態下,日期元件以月曆的方式呈現,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的選擇想要檢視的日期,當用戶向下滾動任務列表時,它會收合成周歷大小以最大化下方的操作空間。

Before

After

產品 Prototype

一步一腳印,大目標、小步驟!

一步一腳印,大目標、小步驟!

排序、篩選,濃縮再濃縮!

排序、篩選,濃縮再濃縮!

行事曆模式,時時在在!

行事曆模式,時時在在!

快速建立多項任務,大忙人必備!

快速建立多項任務,大忙人必備!

產品 Prototype

一步一腳印,

大目標、小步驟!

排序、篩選,

濃縮再濃縮!

行事曆模式,

時時在在!

快速建立多項任務,

大忙人必備!

未來迭代方向

未來迭代方向

桌面小工具(Widget)

桌面小工具(Widget)

最初以行動裝置應用程式的載體來設計這個產品的目標是希望使用者可以在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下都能方便的使用,像是在超市購物時確認購買清單,或是在通勤中也可以快速管理待辦事項。

在未來的迭代方向中,我們相信增加桌面小工具功能可以讓這個產品的應用範圍更進一步提升,更能夠的幫助我們的使用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快速地查看任務清單。

從這個專案我學到的事

從這個專案我學到的事

失敗得越早,就越快學到東西

失敗得越早,就越快學到東西

為了要趕上這個專案緊迫的截止日期,我們在設計過程的初期決定跳過低擬真的易用性測試,希望可以快點進入UI設計的階段,但在design review之後我們發現有很多被提出的疑問其實是早期的易用性測試就能幫助我們避免的,我們也因此錯過了一個機會去進一步了解使用者。

在design review後為了確認我們的改善是不是真的有解決問題,我們還是進行了針對幾個特定功能的易用性測試,因為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夠我們做出高完成度的產品原型,測試後也確實得到了非常多值得參考的意見,這個經驗讓我們了解到在專案初期的易用性測試是非常值得投資時間的,除了可以及早發現我們設計上的盲點之外,更可以讓我們對使用者行為有更深度的洞察。

創意和使用者需求的之間平衡點

創意和使用者需求的之間平衡點

在剛開始這個專案的時候,我嘗試發揮創意,想要設計出讓人意想不到的互動方式,但在實踐設計的過程一直到易用性測試時,我發現了天馬行空的創意並沒有辦法解決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這次的經驗讓我了解到雖然創意在產品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它應該要建立在深厚使用者洞察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創造出價值,如果沒有跳出設計師的角色思考,設計不但沒辦法解決需求,更可能嚴重影響到產品的使用體驗。

理解使用者之前,必須先瞭解我的夥伴

理解使用者之前,必須先瞭解我的夥伴

在專案初期遇到的亂流讓我意識到要先好好的了解我的合作夥伴們專案才可以順利的進行下去,經過了幾次一對一的會議之後我也發現有些嘗試是能夠有效幫助團隊合作的:

精準提問、具體回答
我發現一開始在達成共識上遇到困難除了是對題目有不同的解釋之外,另一個原因是組員們對前期研究方法的理解程度不同,這讓我理解到除了交代進度之外,把動機脈絡和期望目標解釋清楚才能幫助整個團隊對專案動態有更清楚的理解,而這也對之後的團隊合作定下了重要的基礎。

保持開放、細心覺察
了解了夥伴們的個性之後,我意識到營造一個讓大家都可以放心發表意見的環境和氛圍才能在討論過程中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團隊中也許有些比較內斂的成員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比較少發表意見,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想法,也許這時候主動詢問他們的意見我們會發現很多珍貴的寶藏。

發現問題的同時也提出解決方案
因為小組內有個組員在歐洲的緣故,時差的因素在一開始對我們來說是個需要克服的挑戰,但隨著專案的進行,我發現如果我們可以在發現問題的時候主動提出解決方案並清楚交代思考脈絡,我們就可以把這個不利因素轉化為優勢,在不能密集同步開會討論的條件下我們還是可以非同步的讓專案持續推進,甚至達到了幾乎24小時不間斷持續產生進度的work flow。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

專案的辛苦結晶 - 設計系統

專案的辛苦結晶 - 設計系統

在整個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花了很多心力整理出一套屬於這個產品的設計系統,幫助我們保持產品視覺細節的一致性,雖然過程並不輕鬆,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投資時間的工具。

非常感謝你花時間看完這個作品,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或是想要瞭解更多設計細節的話,歡迎透過E-mail或是其他社群平台來和我聯繫!